始祖鸟烟花秀翻车!道歉难平众怒,销量口碑要凉凉?
最近始祖鸟本想在喜马拉雅山整一场“浪漫烟花秀”,结果却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C 位,道歉有了争议没散;门店看似热闹,成交却有点凉;而竞争对手们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补刀,这场“烧钱烧口碑”的操作,会不会成为始祖鸟的转折点?
最近始祖鸟本想在喜马拉雅山整一场“浪漫烟花秀”,结果却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C 位,道歉有了争议没散;门店看似热闹,成交却有点凉;而竞争对手们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补刀,这场“烧钱烧口碑”的操作,会不会成为始祖鸟的转折点?
销售说 “周末客流跟之前差不多,没看出受影响”,货架上的衣服还挂着 7-9 折的牌,没接到要再降价的通知 —— 可那零星的成交单,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以前的热闹劲儿。
9月21日凌晨,微信号“云端珠峰”发布情况通报:9月20日,《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引发网民关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近期品牌赞助的蔡国强——《升龙》艺术项目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我们衷心感谢大家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关切与监督,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和建议。”这个周末始祖鸟最终为其赞助的“艺术烟花秀”公开致歉,并承诺“将依据评估结果与社会各界的反馈,展开及时有效的补救行动”。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合作呈现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秀。通过火药爆破在山脊点燃三幕烟花,形成“升龙”动态景观。
国内版道歉信中,始祖鸟表示,在对艺术表达边界评估要更专业、对自然要更谦卑,承诺在政府监管下,配合团队复核项目生态影响,邀第三方评估并依结果补救,同时推进藏地环保计划与文化公益项目。
昨晚刷到热搜时,我差点以为又是哪个网红作死博眼球,结果定睛一看——居然是号称“户外爱马仕”的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海拔5500米的雪山上搞了一场所谓“升龙”烟花秀。更讽刺的是,事后双方道歉声明中,始祖鸟悄悄把“携手”改成了“赞助”,这文字游戏玩得比烟花还绚
品牌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长期信任的积累。本文以始祖鸟烟花事件为切口,拆解品牌在公众情绪中的应对策略与建设路径,是企业构建品牌韧性的实战参考。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中年男人“三件宝”钓鱼、茅台、始祖鸟。作为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素来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但最近这两天,始祖鸟却陷入了一段新的舆论“旋涡”,只不过这次始祖鸟可有不小的麻烦。
非常关注这两天喜马拉雅升龙事件。刚刚刷到一个说法,说这种烟花秀是大地艺术的一种。提到“大地艺术”,就更加愤怒,为着这世上所有傲慢的,贪婪的,打着大地艺术的名义伤害大地的“创作”行为。
从公关角度看,道歉还算及时,展现了坦诚沟通的姿态。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品牌将如何为这次考虑不周的行为进行弥补,以及能否将反思转化为清晰、可信的长期承诺。
9月22日,安踏体育(2020.HK)开盘报92.350港元,而上一交易日收市报96.800港元,截至9月22日上午9:50,安踏体育报91.650港元,跌5.32%。
始祖鸟表示,该项目本是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提升对高山在地文化的关注。尽管怀揣这样的初心,在作品呈现过程中仍出现偏差甚至偏离。
品牌危机不再只是“道歉+公关稿”那么简单。在情绪主导的传播场中,如何把控节奏、回应情绪、重建信任?本文通过始祖鸟事件复盘,提出一套适用于新传播环境的品牌危机应对框架,是营销人不可错过的战略参考。
事件背景与核心冲突2025年9月19日,加拿大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5500米)举办名为“升龙”的烟花艺术秀。活动以“致敬自然”为名,试图通过火药爆破在山脊绘制“龙形”景观,传递东方文化中“生生不息”的意象。然而
大家好,我是扒娱余小鱼,你们最爱的娱乐八卦小鱼儿!哎呀呀,今天咱们来扒一扒这个全网刷屏的超级大瓜——始祖鸟喜马拉雅烟花秀道歉风波!从9月19日傍晚的那场“升龙”烟花秀,到9月21日凌晨官方通报和双双道歉,这事儿从微博热搜到抖音短视频,再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的痛批
昨晚刷手机,看到有人发视频,喜马拉雅山脊上炸出一条“火龙”,我第一反应是:完了,又有人拿雪山当背景板。
当始祖鸟在5500米高原“炸山”放烟花的消息传出,一时间舆论哗然。这场看似绚烂的艺术烟花秀,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公众对消费理性和行业责任的深刻反思。
傍晚时分,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的山脊上,三幕彩色烟花依次绽放,在苍茫天地间勾勒出灵动的“龙形”景观——这是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打造的“升龙”艺术项目。主办方此前宣称,烟花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燃放前已转移牧民牲畜、用盐砖引导鼠兔等小
当璀璨烟花在雪域高原绽放时,谁能想到这场耗资不菲的视觉盛宴,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网抨击的营销灾难?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袂打造的《升龙》艺术项目,本应是品牌升级的华丽转身,却意外揭开了"自我感动"式营销的遮羞布。